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二百四十二章 江左风云(三)
    第二百四十二章江左风云(三)

    大司马温以广、交多寇,周氏世有威名,以宁州刺史周仲孙监广、交二州诸军事,领广州刺史。仲孙,光之子也。庚戌,尊褚太后曰崇德太后。

    “东山兄(谢安号东山),你真的对桓符子的所作所为无动于衷吗?”王坦之焦急地问道。

    谢安看了一眼这位朝廷的王左卫将军,心里不由暗自长叹了一口气,这位太原王氏的大名士,虽然对江左朝廷忠心不二,可惜才能和性格却与其父蓝田侯王述相差甚远,要不然桓温也不会如此咄咄逼人,自己也不会显得独臂难支。

    想起王述,谢安不由长叹了一番,要是那些故老重臣们还在的话,自己也不会如此费心费力。当年桓温为了拉拢王坦之和太原王氏一门,准备想请王坦之将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谁知王述老夫子知道后把王坦之一顿臭骂:“你发痴呆症了吗?你丢不下桓温的面子,难道就要把女儿嫁进武夫之家?”一桩政治联姻不了了之。

    而桓温知道自己的面子被当了抹布,却也不敢发作。当年王太保(王导)在世的时候,只要王太保一发言,旁人只有附和赞美,绝无它言,而作为晚辈的王述却直言道:“人非尧舜,怎么可能每句话都说得对呢?”丝毫不顾王太保举荐提携过他。

    可惜这些老人们纷纷去世,所以才会让桓温越来越骄横跋扈,而自己一干“新人”在其威势之下只能是勉力支撑。

    看到谢安没有回答自己的问题,还在那里默然无语思考,王坦之不由急了:“东山兄,你怎么还在犹豫呢?先是寿春袁门一家,现在又是殷、庾两家,更牵涉到帝兄武陵王(司马晞),如果我们再任由桓符子为之,恐怕天下就只知桓大司马,而不知江左朝廷了。”

    谢安轻轻地抚须道:“殷涓是自取其咎,当初殷渊源(殷浩)卒,桓公使人赍书吊之,做为孝子的殷涓既不答谢,又不回信,只顾与武陵王(司马晞)游玩,故而才有此祸。殷渊源原本就与桓公有隔阂,殷涓不好生应付,还发轻狂之举,真是糊涂啊。”

    王坦之也气愤殷涓不争气,听谢安这么说,当即也无话,但是心又不甘,于是转言道:“可是庾蕴、庾冰、庾倩又怎么得罪了他?想当年庾司徒(庾亮)和庾肃公(庾翼)与桓家有通家之好,而且两位老大人在世时对桓符子多有提携知遇之恩,桓符子现在居然要收监请诛庾肃公的这三个儿子,这也太绝情了吧!”

    谢安也不由长叹了一口气:“桓公太心急了!”是啊,桓温在这一步上真的太心急,太让人心寒了。谁都知道桓温收罪殷涓是为了泻私愤,收罪庾蕴、庾冰、庾倩是为了打击庾家在朝中的势力。因为庾、殷两家通好,不但在江左名士中声望甚高,而且多人在朝中担任“清官要职”,拥有不可小视的势力。现在桓温居然要将这庾、殷两家一窝端,这不是太狠了一些吗?要知道门生故吏这个官场上的传统结连方式在江左、乃至天下都是主流。就是强横如北府的曾华,对老主上-桓温却是客客气气,就是在寿春袁家案子上被驳了面子,也只是用其它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心急?”王坦之冷笑着接言道:“他当然心急了。郗景兴(郗超)这个入幕之宾天天在他耳边谗言,早就想行王莽之事了。”

    谢安知道王坦之等朝中臣子对桓温那位谋士参军-郗超印象不好,认为这位名门之后是一个狡诈阴险,为虎作伥的小人。而谢安对郗超的感观却是不偏不倚,承认其才华,不过入幕之宾这个绰号却是他叫出来的。

    当时谢安拜见桓温,商谈国事。不一会只见风将桓温身后的帐子吹开了,只见郗超躲在帐子后,看来是偷听多时了。谢安也不奇怪,因为他知道郗超总是喜欢躲在桓温帐后,偷听桓温与客人之间的谈话,以便更好地为桓温出谋划策。当时的谢安只是拱手笑道:“景兴先生真可谓是入幕之宾呀!”一番说得郗超满脸通红,哑口无言,而桓温也在一旁尴尬不已。不过从此以后郗超再也不敢帐后偷听了。

    “行王莽之事,桓公和景兴可没有那么糊涂。”谢安摇摇头说。

    “东山,你这话是什么意思?”王坦之不由一喜,连声问道。

    “桓公今天做了王莽,明天北府的勤王大军就会围聚建业城下!”谢安淡然地答道。

    “哦,”王坦之低头默然许久才出言继续说道:“东山,你跟北府的秦国公(曾华)有交情,能不能手书一封,请他出面保一保庾家和殷家,至少也要保住庾家,也算是为朝廷忠良之辈多留一份力量。”

    王坦之刚说完却叹了一口气自己接言道:“恐怕桓符子不会给秦国公这个面子,寿春袁家不就是例子吗?”

    谢安摇摇头说道:“文度(王坦之字文度),你想错了。秦国公是桓公唯一忌讳的人,他想保的人,桓温是绝对不会去碰的。”

    “那寿春袁家?”王坦之惊异问道,随即又自言自语道:“我知道了,秦国公并不想保寿春袁家,只是做做样子而已,如果他真要保袁家,扣在手里不交给桓符子就是了,这位秦国公到底想干什么?”

    过了一会,王坦之抬起头问谢安道:“东山,你说这秦国公是个怎样的人?”

    谢安的眼神一下子变得复杂,顿了好一会才答道:“当时真长兄(刘惔)过世,秦国公前来吊祭,我才得以与其相会。据我看来此人,志向远大且高深莫测,杀伐决断极是果敢。”

    说到这里,谢安看了一眼王坦之,仰首叹道:“我知道文度的心思,想引其为外援。可惜,如果真长兄还在的话,这倒有可能。因为秦国公虽然是心计深沉之人,但是却极重恩情。真长兄、袁彦叔(袁乔)对其多有提携举荐之恩,他感恩戴德,对其后人亲属多有照拂。而且他拥雄兵数十万,十几年来却未曾南窥,又为的什么?其中个味,文度要好生体会。”

    王坦之点点头,曾华厚待刘惔、袁乔后人这是天下皆知。刘惔幼子刘顾现在高居北府枢密院同知枢密院事,留在建业的刘惔遗孀和其两个儿子每年都会收到一大批钱款,而且每年刘惔祭日曾华都会派人前来扫墓吊祭,这几年其子女长大了,更是前后有大公子曾闻,二公子曾旻代父来祭拜过。袁乔更不用说了,其子袁方平跟随曾华,步步高升,曾经出任过冀州刺史,后来连坐免职,曾华又将其转至国学,没几年就转任洛阳大学校长,现在任雍州大学校长,已经成了天下学子们的楷模,名声远胜其父,真正的功成名就。

    所以曾华再是一员“浊官武夫”,他的感恩图报在江左士子中却是有口皆碑,加上其它的那些举措,所以曾华在江左士子百姓中的风评远胜桓温,也更得人心。所以王坦之才有请他为外援的想法,因为在王坦之等人的眼里,曾华实力远胜桓温,但是远没有桓温那么专横擅权,嚣张跋扈,而且还是一位恪守臣道之人:曾华就领都督征讨镇抚诸军事,真的是东讨西征,为大晋打下一个大大的疆土。所以江左众人都知道那只是北府的地盘,但是也为他们提供了“意淫”的基础。

    说到这里,谢安望向书房紧闭的大门,半晌才悠悠地说道:“文度,你只看到了张牙舞爪的恶狼,却没有看到在一旁酣睡的卧虎。”

    王坦之的脸色一下子变得苍白,半天才回过神来,神情也一下子变得萎靡之极:“前有狼后有虎,江左朝廷该怎么办啊!”

    谢安的脸色也变得索然肃穆,眼睛直盯盯地看着那镂着花纹的木门,以前的那种风流气度早就荡然无存:“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听完谢安的话,王坦之却突然一下激动起来:“东山,我们不等坐以待毙,不如我们先联北府,图谋桓符子,再徐徐剪除北府这只老虎。”

    谢安猛地转过头来盯住王坦之,炯炯的目光让王坦之一下子冷静下来:“东山,你说吧,我们到底该怎么办?首先是明天这一关,桓符子已经找了十几位宗室大臣,据消息说新蔡王晃(司马晃)已经受不了桓符子的威迫,答应从事。而御史中丞谯王恬(司马恬)更是已经投于桓符子门下,估计明天朝会上桓符子就会发作了。”

    “目前只有陛下能保住他们了,可惜陛下神识恬畅,却无济世大略,只是差胜清谈而已,汉惠帝之流耳。”谢安与王坦之莫逆深交,也只有在两人密谈中才会吐此真言,“只要陛下能坚持,桓公多不敢逼迫太甚,但是陛下他……”

    说到这里,谢安不由长叹了一口气转言道:“昔日,陛下曾对我言道,甚悔不听真长先生当初建议,故而不敢深结秦国公。”

    王坦之知道这段典故,当年曾华在西征成汉时一战天下闻,刘惔几次请当时任辅政的会稽王司马昱招曾华为晋室驸马,以亲情厚恩结交这位刚刚冒出来的国士大才,可惜会稽王司马昱却看不起曾华,死活不答应,让刘惔甚是郁闷。最后曾华以梁州偏末之地,一战收复关陇,一举并得数州之地,司马昱这才恍然大悟,拼命地去巴结曾华,可惜那个时侯只是锦上添花,远远不及当初的雪中送炭。也正是这个缘故,司马昱一直觉得没脸去跟女婿曾华打交道,也只有到迫不得已的时机才去向曾华“求援”。

    而谢安和王坦之却心里明白,北府曾华现在却是晋帝司马昱最大的庇护伞,只要有曾华在长安坐着,桓温就不敢对司马昱逼迫太甚,可惜司马昱却不知道打这张王牌,加上他性子又懦弱,桓温一威逼就吓得不知所措。在谢安和王坦之想来,只要司马昱强硬一些,桓温根本不敢动他一根手指头,可惜事实却不是如此。

    “可恨都是郗超这小人做的好事!”王坦之默然了好一会,终于又忍不住击掌怒喝道,而且越想越恨,最后咬牙切齿道:“东山,我欲除去郗超,剪除桓符子的心腹爪牙!”

    也的确,在满朝“忠良”的眼里,郗超是桓温的狗头军师,而郗超依仗桓温的权势,并身为他在朝中的代言人,甚是专横,所以不少臣子都痛恨这个髯参军。

    谢安摇摇头,轻声道:“性命都没有了,还怎么拱卫晋室,匡复朝纲呢?”

    王坦之只得戚然长叹一声:“恨我无缚虎擒狼之力。”

    谢安坐在那里,好一会才说道:“桓公如此行事,恐怕江左大半名士世家会与其结怨,加上前面强征粮草民夫一事,桓公这是在玩火**,自断羽翼呀,他到底想干什么?”

    王坦之也默然许久,最后也是茫然地点点头。

    第二日,新蔡王司马恬到西堂叩阕自首,说自己与武陵王司马晞及其子司马综、交州刺史庾蕴、著作郎殷涓、太宰长史庾倩、掾曹秀、舍人刘强、散骑常侍庾柔等人谋反,牵连数百人。消息震惊了整个朝野,而十几日前赶到建业的大司马桓温立即下令,将所有涉案人员全部收监,交由廷尉处置。

    而晋帝司马昱接到西堂报告,心里透亮的很,可是却无计可施,只是泪流满面,不敢一言。桓温趁机请晋帝下诏,先杀有关联的废帝东海王的三个儿子以及他们的母亲。

    第五日,廷尉审案完毕,提交了上表奏章。御史中丞司马恬立即上书,要求依律将武陵王司马晞等人尽数诛杀。晋帝诏曰不准,令从轻处置。桓温接着上表,措词严厉地要求晋帝诛杀逆贼。晋帝无奈,只得手书一诏,遣人送给桓温:“如我晋祚灵长,请公照行前诏,如我晋运已去,我当避让贤路。“

    桓温看完后流汗变色,要是这晋帝真的撂挑子,北府会第一个找他算账。于是乃改奏废晞及三子,家属皆徙新安郡,免新蔡王晃为庶人,徙衡阳;殷涓、庾倩、曹秀、刘强、庾柔皆族诛,庾蕴饮鸩死。庾蕴兄东阳太守庾友的儿媳是桓豁的女儿,所以得到特赦。庾蕴长兄,前北中郎将、徐州刺史庾希闻得消息,立即与弟弟会稽王参军庾邈及子庾攸之在钱塘避入北府商船,北遁青州,转碾洛阳。

    桓温诛灭殷涓、庾蕴等人后,滞留建业,其威势翕赫,满朝文武莫敢忤逆其意。谢安对这种情况感到深深不安,于是想办法将桓温回去姑孰。

    咸安元年冬十月,殷、庾两家被诛半个月后的一天,桓温刚从殿中下朝,走到殿门口看到侍中谢安在那里等他,看到桓温走来,立即肃立道边,遥施大礼。桓温不由惊叹道:“谢侍中这是如何?”

    谢安淡淡地答道:“只有臣子先施礼,不敢让君上先拜礼。”

    桓温大愧,汗流满面,第二日便避到建业城外白石渡,并上表请回姑孰。晋帝诏不准,并进桓温丞相职,大司马如故,留建业辅政;温固辞,仍请还镇。第五日,晋帝诏准。

    桓温却在临行前又上了一表,说废放之人只能远辟它地,不能留居京师,所以废帝东海王应该效仿前汉昌邑王故事,在吴郡辟府邸收禁。这件事晋帝就不好说话了,只得由太后出面发话了:“同是大晋宗室,虽然废帝已经被废放,但是与情与理不能直接被贬为庶人,还是要保持宗室王爵位待遇。”

    桓温开始还价了,封王不行,只能封海西县侯,而知道底价的太后干脆就直接封废帝为海西公,逐放吴郡,终于与桓温达成共识。

    做完这些事情后,桓温这才心满意足地回去姑孰,留郗超以中书侍郎随侍晋帝左右,弟桓秘以中领军领内卫宿卫。

    而经此大乱,晋帝身体更差,几乎是罢朝不理事,天天在宫中休养。鉴于这种情况,谢安、王坦之、王彪之请晋帝诏明立储之事。

    不知是不是司马家遗传有问题,晋室历代皇帝的子孙都多多少少有问题,不是体弱多病,难以长大,就是年轻短命。当今晋帝司马昱也不例外,子嗣艰难。

    司马昱原为会稽王时娶王述从妹为妃,生世子司马道生及弟司马俞生。司马道生疏躁无行,母子三人皆因此被幽废处死。其余三子,郁、硃生、天流,幼年便早夭,而十几年来府中诸姬侍妾又一无所出,司马昱身边只剩下王氏所出的新平县主和徐贵人所出的新安县主两个女儿,宠爱不已,后来新平县主加桂阳郡主爵远嫁给曾华,新安县主嫁给了桓温的二子桓济。

    后来司马昱请卜者扈谦算了一卦,说应该有一个地位卑微的宫女能为其生下子女,并且都能茁壮成长。于是司马昱便将宫中所有洗衣做饭扫地的宫女都弄出来,请扈谦一个一个相面,最后一个皮肤黝黑叫李陵容的纺织宫女“脱颖而出”。虽然长相实在不敢恭维,但是司马昱为了能延续子嗣,只得捏着鼻子纳其为王妃。说来也怪,李陵容为妃后真的就生了两子一女,是为司马曜、司马道子和潘阳县主。

    谢安等人上书请晋帝立不到十岁的长子司马曜为皇太子。而知道消息的郗超代桓温上表,提出异议,请立不到八岁的司马道子为皇太子,两派相争,纠争不已,晋帝左右为难,干脆不做声不表态。直到冬十二月,北府曾华上表,请立司马曜为皇太子。

    晋帝有了女婿的支持,立即行诏天下,立司马曜为太子,封司马道子为会稽王。